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,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——曝尸荒野。
野战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,一边追,一边逃,死者遍地都是,逃的只顾逃,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,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。
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,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,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,把水都淤积住。
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,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,剥下铠甲军械,搜刮出值钱的东西,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,有树林就丢树林,只要不碍事就行。
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,在缺乏交通工具、道路的古代,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,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。
即便在现代,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。
二次世界大战时,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,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。
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,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,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。
朝鲜战争中,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,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,匆匆埋葬。
车臣战争中,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,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,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。
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,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,场面令人不忍目睹。
古人没有推土机、挖机,很难快速处理尸体。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,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,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,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。
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,这对古代的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,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,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。
在古代,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,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。
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,但可以躲,民众却不能逃,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,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。
有的时候,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命令完成这项工作,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。
当然,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,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,兵甲、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,一般都会让将领的“嫡系”给先行扫荡掉,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。
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,能找个坑,找个洞,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,肯撒上两锹薄土,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。
图省事儿的,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,或者原地上两铲土,也不会有人说什么。
大多数时候,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,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,只有“可怜无定河边骨”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。
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,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“”。
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,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,如老鼠、狐狸、狼群、乌鸦、秃鹫等等,它们大快朵颐,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,然后大量繁殖。
尸体的污染,病菌的滋生,野生动物的泛滥,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危害,影响人们的生产、生活,最终造成更大的无人区,将它们埋进历史的尘埃中。
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,两个城主打仗,打完了收走死人的兵器甲胄,尸体就扔着不管了。然后附近的村子出人清理尸体。
有些彪悍的农民,会抢在前面打扫战场,搜刮财物和武器,甚至还会“捕捉”一些活口武士拿来换钱。
这些农民装备精良敢打敢杀,因此一般的武装也不敢惹他们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颁布《刀狩令》后才逐渐减少。
古代长期的攻防战中,尸体就是另一种处理了,无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,为了杜绝瘟疫的横行,整理攻守场地,都会及早对尸体进行处置。
城下的尸体当然是没法收的,城上守军巴不得有些恶臭熏天的残骸拦路。打着打着,城下的残骸就化为血泥了。
城外的一般是找个专门的场地集中处理尸体,或埋或烧,有些同乡甚至还能雇人托人把尸体送回去,赚一笔银钱。
城内的就麻烦了,尤其在那些旷日的围城大战中,尸体肯定是不能堆积的,所以他们唯有集中焚烧这一条出路。
破城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,攻城往往会烧杀抢掠一番以振士气。比如曾国藩破天京,全军掠夺,分段搜杀,秦淮河里尸体如麻。
蒙古倒是个特例,古代蒙古人根本懒得处理敌人的尸体,任他们在草原上被狼群吃掉,但他们很热衷于争夺自己人的尸体。
这是因为他们有个特殊的规矩——谁带回了战死者的尸体,谁就继承他全部的财产,从他的牛羊、牧场到妻子、儿女,全部继承。
就算是奴隶,他如果能抢回蒙古军士的尸体,也可以得到牛羊甚至自由的赏赐。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?能留下尸体才怪。
对敌人的尸体蒙古可就没那么友善了,曝尸荒野是普通操作,愤恨的话他们还会纵马踩踏上几个来回,上千匹马哒哒哒几下就把人跺为肉泥了。
在攻城中,蒙古人还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对方城池里,为对方制造疾病。
比如1346年蒙军进攻卡法,因久攻不下,蒙古人用投石机将患病的尸体丢入城内,造成黑死病流行。
因为战乱和,无数曝尸荒野的尸体引来了老鼠的繁殖,鼠疫疯狂流窜到欧洲各地,最后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。
扫地机器人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个超级得力的助手!它的使用率非常高!
我们家是双职工家庭,大家平时上班、上学都很忙,都是早上七点出门,晚上六点才回家,没有多余的时间打扫卫生。
一般我们都是周末休息时做一次大扫除。但是一周做一次卫生,还是不够,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,可我们真的没有多余的时间打扫卫生,怎么办?
扫地机器人帮了大忙!
每天晚上六点我们回到家,我准备做饭的同时,就把扫地机器人打开进行地板清洁。
扫地机器人可以扫地、吸尘,拖地。这些功能同时进行,我觉得它的吸尘能力很强,一般地上掉下来头发、碎屑都可以吸的很干净,尘盒我会一周清洁一次。
如果不是油或是很黏的东西粘地上,它也可以拖得很干净。只是这块拖布拖一次地板要清洗三四次,这样才能保证它拖的干净。
有了扫地机器人,我周一到周五都不用拖地了,周六做一次大扫除就够了!
真正做到了解放我的双手,超级赞!
你说扫地机器人实不实用呢?
请关注@伊娃和妈妈 ,欢迎转发评论点赞哦!
这个话题让人想起大约还在三月份的时候,纽约市长曾经自信的宣布,可以保证这短时间内,为救治患者提供17万张病床,如果再加上原有的固定床位,不知道能不能有20万张床。
但请别把这个17万张床的方舱医院,想象成我们通风消防上下水,强弱电、网络传输、供氧管路各种响应全套设施齐备的武汉方舱医院。
如果这些床能够被充分利用,所有感染者被全部住院收治,纽约的死亡病例也不可能达到11586个,还为什么要关掉那些方舱医院呢?没道理呀!死人没道理,关方舱医院就更没道理。
关键是那些方舱医院不是旅店,床上躺着的不是驴友而急待救命的患者,需要大量的呼吸机等救命设备,如果没有就等于零。需要大量的防护用品,如果没有,那些医护人员还没等救活患者的命,自己就得先丢了命,照样也不行。如果没有医护资源配套的力量投入,一切都是白扔,缺的就是这三大资源保障,只有几张行军床摆在体育馆的方舱医院有什么用?
医生护士的口罩必须循环使用一周,垃圾袋底上掏个窟窿从头往下一套,就当护士的防护服,不知道她们的手怎么去紧张的护理那些正抢救的患者?最关键的救命设备呼吸机,连正规的大医院都远远不够,被抢救的患者都必须一个刚呼吸一点新鲜空气,另一个就憋的失去生命。医护人员资源的压力最大,但竟然是只要他们没倒下,就连确诊检测都不许做!而那些被的号召、自己的热情,蛊惑来的志愿者没有工资什么都没有,只有医疗事故的责任,谁愿意来送命?
正规医院的所有这些资源都不够,只能收治16%的确诊病例,那些行军床搭建的方舱医院还有什么资源可用?也就是说美国的医疗体系资源,不仅却病床,而是什么都缺,最关键的是缺人!既然除了那张床什么都没有方舱医院还留着有什么用?
提起四大发明,就不得不提造纸术,提起造纸术,就不得不提大发明家蔡伦。因为小学课本曾经告诉我们,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。
然而,1986年,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一张纸,这张纸薄如蝉翼,上面绘制有道路、山川、河流等等,清晰可见,而且这张纸是西汉早期产物,竟然比蔡伦生活的东汉早了足足三百年。
难道历史和我们开了个玩笑?难道蔡伦不是造纸术的第一位发明者?
是的,蔡伦不是造纸术的第一位发明者,因为西汉初年就有了纸,但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,进行了大幅改进和创新,让造纸术有了质的飞越。
这一点,蔡伦与牛顿类似,他俩都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。唯一的区别是,牛顿踩着的这些巨人们有名有姓,而蔡伦踩着的巨人们历史上查不到了。
蔡伦是个幸运儿,他抢先一步注册了知识产权。
蔡伦利用其特殊身份,将他发明的纸命名为“蔡侯纸”,然后奏报给了汉和帝。汉和帝大加赞赏,然后号令全国学习推广,并将蔡伦姓名记载于史册中,就这样蔡伦成了造纸术的发明者。
所以说,搞发明创造,一定要多记载多记录多署名,及时申报知识产权,否则子孙后代们容易搞错哦!
那么,蔡伦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呢?这个大发明家为何没得善终呢?蔡伦的职业是宦官!蔡伦卷入了宫廷权力争斗中,被人害死了!
有点令人错愕了!好端端的发明家,不去好好搞发明创造,造福人类,怎么卷入宫斗之中了呢?
来看看蔡伦的简历吧。蔡伦本来是个小铁匠,他的人生目标是造剑,造一把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,但他家的小作坊生产条件太差,不能满足要求。
后来,蔡伦听说皇宫里面有个大作坊,里面汇集了全天下的能工巧匠,而且这个作坊生产工艺水准很高,能造出宝剑。蔡伦就想方设法入宫。
蔡伦十八岁那年,认识了一位宫里采购铁矿的官员,在他的积极引荐和活动之下,蔡伦终于进了宫,成了一个小。
为了实现人生理想,蔡伦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让步,他不惜自残身体,不惜断子绝孙,这样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的精神,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,但不建议学习和模仿。
因为模仿有风险,用刀有点痛!
蔡伦是个有才的人,这人无师自通,很快适应了宫廷里面尔虞我诈的残酷环境。
不久之后,蔡伦得到了一份差事,负责监督皇宫大作坊生产,蔡伦喜不自禁,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。
皇天不负有心人,终于有一天,蔡伦造出了一把绝世宝剑,取名尚方宝剑,并把第一把剑献给了汉章帝。
汉章帝很高兴,提拔他干了尚方令。
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,让蔡伦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,什么事呢?当时的皇帝是汉章帝,汉章帝的皇后是窦皇后,窦皇后生育能力不行,老是生不出儿子,而皇帝身边的宋贵人已经生了皇长子刘庆,窦皇后很着急,担心皇后之位不保。
窦皇后动起了歪脑筋,她采用了后宫争斗的惯用伎俩—巫蛊陷害术。
窦皇后找来了蔡伦,让蔡伦当污点证人,蔡伦迫于威胁,只能同意了!
后来,宋贵人死了,宋贵人的儿子刘庆被废。
蔡伦获得了提拔,他成了中常侍。
汉章帝又立了梁美人的儿子刘肇为太子,不久汉章帝死了。
窦皇后成了窦太后,刘肇成了汉和帝。然而,窦家权势越来越大,这让汉和帝很反感很头疼,蔡伦觉察到了政治风向,渐渐地疏远了窦太后。
后来,汉和帝果然向窦家动手了,窦氏集团死的死,贬的贬。蔡伦又主动依附了大权在握的邓皇后。
不久,汉和帝驾崩,邓皇后成了邓太后,蔡伦成了龙亭侯。
邓皇后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,她也想把持朝政。她先立了汉殇帝刘隆为帝,可是刘隆不满一岁就死了。
然后又立了十三岁刘祜当皇帝,就是后来的汉安帝。
这个消息,对于蔡伦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因为刘祜是宋贵人的孙子。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啊!想当年,蔡伦和窦太后一起陷害宋贵人,现在窦太后死了,窦家后代没剩几个了!
刘祜那股怨气,只有撒在蔡伦身上了。
可是,蔡伦与邓太后关系好,刘祜投鼠忌器。
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。十五年后,邓太后死了,蔡伦后台没了,他的死期就到了。
蔡伦知道刘祜不会放过他的,如果落到刘祜手里,估计得被一刀一刀剐死。
蔡伦万念俱灰,端起一杯鹤顶红,一饮而尽,这个大发明家就此了却一生。
所以,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害人,因为害人者人恒害之。
1、邹衍
邹衍(约公元前324年~公元前250年),战国末期齐国人(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) 。阴阳家代表人物、五行创始人。
2、终军
终军(约前133~前112), 字子云,西汉济南人。西汉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。少好学。18岁被选为博士,受到汉武帝赏识,封"谒者给事中",后擢升谏大夫 。他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、南越。战前"请缨"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出使南越的故事。元鼎五年,年仅二十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,时人称为"终童"。据《济南府志》载,终军死后归葬济南。
3、秦琼
秦琼(?~638年),字叔宝,齐州历城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隋末唐初名将。
勇武过人,远近闻名。初仕隋朝,跟随来护儿、张须陀、裴仁基帐下任职。后来,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。瓦岗败亡后,投靠郑国王世充。因王世充为人奸诈,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、李世民父子。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,屡立战功,浑身伤病,拜左武卫大将军、翼国公。
贞观十二年(638年),病逝,追赠为徐州都督、胡国公,谥号为壮,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
4、房玄龄
房玄龄(579年-648年8月18日),名乔,字玄龄,以字行于世,唐初齐州人,房彦谦之子。
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,授羽骑尉。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,为李世民出谋划策,典管书记,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。
武德九年,他参与玄武门之变,与杜如晦、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、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房玄龄为中书令;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;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;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,仍综理朝政。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,房玄龄病逝,谥文昭。
永徽三年,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,遗爱被处死,公主赐自尽,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。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,被贬为铜陵尉。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。
因房玄龄善谋,而杜如晦处事果断,因此人称“房谋杜断”。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,合称“房、杜”。《新唐书》本传对房的评价是“玄龄当国,夙夜勤强,任公竭节,不欲一物失所。无媢忌,闻人善,若己有之。明达吏治,而缘饰以文雅,议法处令,务为宽平。不以己长望人,取人不求备,虽卑贱皆得尽所能。或以事被让,必稽颡请罪,畏惕,视若无所容”。
5、辛弃疾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)人。南宋豪放派词人、将领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辛弃疾生于金国,少年抗金归宋,曾任江西安抚使、福建安抚使等职。著有《美芹十论》、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落职,退隐山居。开禧北伐前后,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、镇江知府、枢密都承旨等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,辛弃疾病逝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号“忠敏”。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、备受排挤、壮志难酬。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其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
6、李清照
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—1155年5月12日),号易安居士,汉族,齐州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。宋代女词人,婉约词派代表,有“千古第一才女”之称。
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,早期生活优裕,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,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。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。金兵入据中原时,流寓南方,境遇孤苦。所作词,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,后期多悲叹身世,情调感伤。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,自辟途径,语言清丽。论词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,提出词“别是一家”之说,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。能诗,留存不多,部分篇章感时咏史,情辞慷慨,与其词风不同。
有《易安居士文集》《易安词》,已散佚。后人有《漱玉词》辑本。今有《李清照集校注》。
7、于慎行
于慎行(1545~1607),明代文学家、诗人。字可远,又字无垢。东阿县东阿镇(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)人 。明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,改庶吉士,授编修。万历元年(1573年)《穆宗实录》成,进修撰,充日讲官。后升礼部右侍郎、左侍郎,转改吏部,掌詹事府,又升礼部尚书。万历三十三(1605年)年诏为詹事未上任,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,首为于慎行,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,入参机务。
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归家,后卧病不起,起草遗疏,请皇帝"亲大臣,禄遗逸,补言官"。数日病死,年62岁,赠太子太保,谥文定。
于慎行著有《谷山笔麈》(18卷)、《谷城山馆文集》(42卷)、《谷城山馆诗集》(20卷)、《读史漫录》(10卷);编纂《兖州府志》。
8、邢世忠
邢世忠(1938年9月-2019年3月11日),山东省济南市人,上将军衔。1953年8月参加解放军,历任军长、参谋长、副司令员、国防大学校长等职务,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。
9、李元正
李元正,山东济南人,解放军中将军衔。1940年2月生,1974年11月加入党,1962年11月参加工作。历任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、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参谋长、国防科工委副主任、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,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。
10、赵兴元
赵兴元,山东济南人,解放军中将军衔。1925年1月出生,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,1940年6月入党。历任解放军师长、副军长,黑龙江省军区政委,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、政委等职,1988年被中央授予中将军衔。
恒林(广州)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提供酒店回收,空调回收,电脑回收,库存物资回收,稀有金属回收、设备回收、废旧回收、物资回收、有色金属回收、各种废品回收等,可提供上门回收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。
我们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,诚信合作、机械设备价高同行,服务大众,具备多年回收经验,专业人员上门估价,价格合理。我们将竭诚为各公司及工厂提供快速热情周到服务,欢迎您的来电!15989003408
联系人:张先生
手机:15989003408
地址: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70号